【撰文】張壽松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六、子女陸續離家
由於求學、服役、就業或結婚等因素,新住民的成年子女陸續離家,新住民本人正處於艾瑞克森(E. H. Erickson)所說的第八階段成年晚期-老年期,其任務為自我榮耀統整;新住民家庭也處於杜瓦(E. Duvall)所提的第六階段,子女將離家階段-孩子陸續離家至空巢期。也就是說,新住民及其配偶已完成了家庭經營階段的工作,必須要接續人生的下一個旅程。
回想二、三十年前,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與另一半結合組成新家庭,新住民帶來的是異國文化資產及懷抱夢想,此刻即將進入空巢期階段,逐步將重心從家庭經營轉回到自己身上。首先,建議新住民家長要重視自身健康;其次,對於孩子求學或就業,家長可以提供支持和建議;再者,準備指導下一代新手的家庭經營;行有餘力,強烈建議新住民進行自己的終身學習。這些都是人生為下一個旅程的前置準備。
安頓好自己基本生活之後,接著就是樹立「新住民新老年生活觀」,即是肉體的青春不能長駐,但精神的青春可以永保,建議新住民家長在人生下一個旅程的生活安排有以下四個方向:
一、 發揮新住民本人的雙語言、雙文化優勢
新住民的優勢包括了跨國文化的語言及成長經驗。除了擔任相關機關團體的口語翻譯人員之外,建議新住民家長積極參與「新住民語文」傳承行動,主動接受培訓進而取得資格班證書,在各級學校擔任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讓莘莘學子得以有系統的學習,能培育更多的新住民語文人才。
二、 擴展視野接軌母國,展現自我價值
不少新住民擁有母國的文化成長經驗,希望借助新住民搭建的文化鏈結,讓新住民子女成為我國不可或缺的經貿人才。事實上,新住民二代比其他人可能更具跨國文化及母國語文能力,例如:「臺灣-東協雙邊國際人才」便有利於媒合與東南亞台商合作機會,促進我國在東協的貿易合作與發展。
三、 我好你好大家好,於社團中幫助新住民夥伴
現有以非營利為目的之「新住民團體」,實際關懷新住民家庭的生活,提供各項服務、活動資訊以及支持性的協助並培養自立生活能力。建議新住民家長能積極與各地新住民服務據點或社團接觸,鼓勵夥伴們一起參與技能培訓課程和各項活動,共同建構溫馨和諧的美好家園。
四、 社會參與志願服務,創造老年生活無限價值
透過社會參與擴大老年生活圈,使生活安排更活潑、更有意義與價值,而參與「志願服務」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議新住民家長參與志工,不但對社會發展有積極的貢獻,對個人能擁有服務的成就感與快樂感,以及保持心智、生理及人際上的活躍,也有很大的助益。
最後,新住民老年可能也會遇到經濟、社會適應、健康和家庭支持等方面困境,例如即將面對退休後的經濟壓力;尋求醫療或社會資源,而再次面對到語言不利或不甚了解台灣法規的問題;以及原生家庭支持的弱化與身分認同的議題,若政府在長照政策方面能夠提供更多元文化的觀點,將能貼近到新住民老年的生活觀,也有助於新住民新老年生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