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瓊珊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六、子女陸續離家
嘉禾(化名)是一家四口之中的長子,從大學開始就離開台北在台南的大學唸書,畢業工作後也因為公司有美好前景與升遷機會,而選擇留在南部工作,平常只能趁著連假,才回到台北陪伴雙親。身為長子的嘉禾,常感到有些不安,覺得照顧雙親變成了弟弟的責任,午夜夢迴,嘉禾常在未來生涯與就近照顧雙親的選擇中搖擺不定。
有時候北漂或南漂的成年離家子女,內心深處常有愧疚感,即使雙親相當支持嘉禾,認為他可以好好的去追求事業,不需掛心家裡的人或事,但嘉禾仍常覺得自己在某些時刻不在雙親身邊或幫不上忙。
小時候的我們依賴著雙親,也許僅少數的孩子在大學前的求學階段需要離家,但是當隨著家庭周期的變化,孩子到大學之後,也許為了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選擇需要離家較遠的學校求學或工作,這樣長期在外離家的成年子女又該如何表達對雙親的關懷與照顧呢?
一、 距離中的關懷,在尊重與獨立間照顧雙親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距離會讓關係產生一種美感,同時,也能減少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在生活上的摩擦。當子女漸長,雖深受雙親身教的影響,但同時也因為人際學習與生活環境塑造出自己個人的生活風格與習慣,當我們能夠與雙親保持著距離,即便無法及時提供照顧,但是因為距離空間所產生的情緒接觸,反而創造了一種彼此互相尊重的彈性。
二、 不只是紙上談兵的關心
離家的成年子女常以電話、Line訊息等方式關心雙親,但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多,例如:定期或非定期的回家,讓自己保持一定的頻率與雙親面對面相處,並且在相聚時,能願意花時間跟雙親多聊聊。聊天時掌握一個類似打兵乓球的秘訣,讓彼此在對話時能夠你來我往的持續下去,形成雙方都舒適的互動過程。可以嘗試保留對話的空間,練習「心平氣和」的說話,當雙親與我們的意見相左時,也能夠「好好講話」讓自己保持在可控的情緒中,即使彼此意見不同也沒有關係,並非一定要得到雙親的認同,而是在溝通與對話中,嘗試尊重彼此的想法。
三、 憨慢講話的子女,練習以身體力行
對於不擅於言詞,從小與雙親本身就不常對話聊天的成年子女,見了面也確實擠不出太多話,建議安排以旅遊活動、吃飯聚會、踏青等方式,讓自己與雙親能夠創造出儀式化的活動,即使不太說話,也能營造出自在、輕鬆的氛圍。
四、 支持就近的照顧者
對於偶爾才能回家的嘉禾,除了透過上述的方式關心年長的父母外,也需要支持就近照顧家人的弟弟。嘉禾可以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弟弟的照顧選擇,並提供實質的協助,並避免否定對方的付出或決定,而是想想自己可以實際做些什麼,來緩和弟弟的壓力。
初步掌握上述幾個要點,讓嘉禾放下因為無法近身照顧雙親的愧疚感,了解有距離的相處是一種彈性,同時,仍然保持著與雙親在情緒上的接觸,以及運用返家時創造一些家庭聚會與出遊活動,願意花時間陪伴著我們的雙親,就是一種照顧。
參考資料
李維榕(2013)。家有千絲萬縷(初版)。張老師文化。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張老師文化。